一、用餐的界定
(一)什么是用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饮食称为“吃饭”,但考虑到所谓的“吃饭”对幼儿的重要性,本文认为仅用“吃饭”这个词并不能表达。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到一个词“用餐”,解释为:“吃,喝”(敬词)[①],“敬词”是用于描述重要人物的“吃饭”的,本文特别选用它,是因认为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吃饭应当受到教师的特别重视,在本文中,笔者所指的用餐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用餐活动。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中午都是在幼儿园里用餐,因此在幼儿园用餐时所养成的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二)合理用餐对幼儿的影响
1.影响幼儿身体的发展
幼儿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极为迅速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骨骼正处于不断骨化过程,各系统、各器官也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营养是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它不断地满足机体维持生命和进行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提供细胞组织生长和修复的材料,并保证维持机体的各种正常的生理和机能的发挥,使大量的营养物质得以吸收,促进幼儿能茁壮成长。
2.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1)有利于幼儿获得知识
幼儿合理用餐一定是多样化的,这样他们会接触到很多各种类型的食物,从而获取相关的知识,用餐前,幼儿通过感官,可以认识食物的名称、颜色、大小、形状,通过品尝了解食物的口味,通过教师的介绍还能知道哪些食物对身体有什么样的好处,来丰富幼儿获取新的知识。
(2)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吃”的关系很大,但如何“吃”,在什么样的环境及气氛下吃却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安逸、稳定、愉快的心境下“吃”,才能促用餐物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从而调动幼儿一切积极情绪,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在用餐活动中,如果能有一种较科学的用餐环境,使得幼儿愿意吃,这样不仅保证了用餐的质量,而且,长期的熏陶会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养成。例如:在用餐活动中,幼儿分享食物,不仅会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还锻炼了幼儿的人际交往技巧,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因此,科学的组织幼儿的用餐活动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可见,用餐活动对幼儿的情绪、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
幼儿的很多习惯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养成并固定下来的。一个良好的用餐习惯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幼儿每天必经的环节,科学性的用餐习惯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俗话说:“习惯应从小培养”。幼儿在幼儿园里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因此,培养科学的用餐习惯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是作为教师的重要任务。
(4)促进幼儿性格的发展
人们在儿时吃的食物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影响,幼儿时期的用餐活动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用餐与心理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行为心理学家最近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与用餐的口味有着密切的关联。[②]喜欢吃大米的人,经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喜欢吃面食的人,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但意志不坚定,做事容易丧失信心;而喜欢吃油炸食品的人则勇于冒险,有于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受到挫折即灰心易丧失信心;喜欢吃清淡食品的人则注重交际,善于接近他人,希望广交朋友,不愿单枪匹马。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了新的见解:食物可以影响人的性格。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是酸性食物摄入过量、缺乏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缘故;优柔寡断者,可能是因为体内缺少维生素和氨基酸;性格固执者,常因喜欢肉类及高脂肪食物,血中尿素偏高所致。因此专家建议[③],人们要想改变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或改善一下情绪,不妨有意识地选择相应的食物。特别是在幼儿时期,性格是可塑性较强,通过用餐来获得较完美的性格。
二、不利于幼儿合理用餐的现象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合理进餐的意义都不容忽视。幼儿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一旦错过了合理进餐这一重要时期,将会给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存世。纵观目前孩子的用餐状况,其中教师存在不少问题。
镜头一:急于催促
老师将饭菜拎进教室,老师们开始分饭,与此同时,催促吃饭的声音就开始了,我看看今天那个小朋友吃得最快、谁第一个吃完,下午放学我就给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幼儿用餐的过程中,教师又在提醒XX幼儿,吃快点,大口大口的。大多数有人已经完成,还有少部分幼儿仍在用餐中,老师又说:就你们几个吃饭最磨蹭,每次都吃到最后。结果有个别小孩因为吃的太快而发生呕饭现象……
镜头二:强迫用餐
很多孩子已经用餐完毕,可有少数幼儿面对桌子上的饭菜仍在发呆,有的极慢的一勺一勺往嘴里送,然后极慢的嚼、下咽,为让孩子们多吃点,老师连哄带吓的说:再吃点,吃完才是好孩子、饭菜都吃完,谁也不可以剩,谁剩谁就不许回家,结果,饭后收拾卫生,在地上的孩子们的小桌的抽屉里找出了很多剩菜和馒头……[④]
镜头三:过分提醒
老师在监督幼儿用餐过程中,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用餐,保持好幼儿园的纪律,总是不厌其烦的提醒幼儿: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你又开始说话了吧?诸如此类,幼儿总是在一种紧张的环境中用餐,容易造成幼儿的厌烦的心理而不愿用餐,同时由于来时总是对幼儿进行约束,也容易使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在老师面前会表现很乖巧,而老师在身边表现出异常兴奋,甚至伴有强占、欺负等攻击性行为。
镜头四:过分保护
作为幼儿园老师负担的责任很大,怕幼儿受到伤害,处处对幼儿过于保护,这在用餐过程中有体现。吃饱时,老师主动添饭加汤,吃的慢的,老师还会亲自喂,甚至主动剔除骨头或刺。
以上镜头中,我们会发现在幼儿园的用餐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其一部分原因是幼儿自身所带的,这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具有的,因此,如果教师在用餐中指导不当,就容易导致幼儿的不良用餐习惯恶化,从而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分析教师在用餐指导不当中所导致的后果
幼儿的不良用餐习惯有的是从家庭中就已经形成了,例如偏食、挑食、厌食、吃饭太慢,但从以上镜头中来看,教师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教育者身上出现以上教育误区是很不应该的,因为教育者本身就应该是最了解幼儿的对象,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教育工作,幼儿园用餐是每天必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如果忽视一些用餐的教育指导,那么就会隐含着严重后果。
(一)教师过度催促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用餐兴奋灶的弱化。用餐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用餐顿时严肃起来。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事实上,用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二)教师过于严厉
用餐本身就是个自主的行为,教师过于严厉会使幼儿受压抑,在严格的用餐制度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却又不情愿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用餐的愉快,给他们带来相当大的精神负担,甚至会有恐慌的心理。这样幼儿被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情节严重会造成两种状况:一,幼儿变得胆怯,退缩,缺乏主动、创造性;二,幼儿厌恶、逆反心理增强,与教师形成公然违抗,不愿意接受教师意见。长期这样下去,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教师阻止幼儿用餐说话
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还聊呢?”、“你吃不完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作为被影响者的幼儿,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必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四)教师过于关心
教师过于关心易使幼儿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有从众心理倾向。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如吃鱼,教师要挑鱼刺;吃饭时,老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得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已将之化解。
四、教师的具体措施
著名幼儿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结合才能导致好的发展。从这两方面来看教育者最应做的工作就是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了,其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健全幼儿人格是重点中的重点。人的生存需要环境,认得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曾经说过: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可言。[⑤]由此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幼儿的集体就餐环境中,就餐习惯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幼儿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宽松、民主的用餐环境能促进人体消化液的分泌,消化液的分泌量越多,食欲就会大大提高,而一旦幼儿游乐食欲一切积极、有利于幼儿用餐的因素就有了。因此,在幼儿用餐活动中更需要民主、宽松的良好环境和教师正确的培养。
(一)美化餐室,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1.美化园所环境
幼儿园就餐场所应整齐清洁,空气通畅,环境适宜,尽量设在安静地带,有条件的可加设隔音墙。餐室要有取暖和降温设施,在过冷、过热的天气应调节室温。桌椅高低适合身材。餐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在饭前打扫干净,尤其应注意将玩具、教具收整齐。[⑥]
2.播放优美音乐
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播放曲目应该是幼儿熟悉的小夜曲、轻音乐、钢琴曲等。
3.合理选择餐具
碗筷应注意大小合适,并力求美观、清洁、耐用,过于陈旧的餐具要注意更新。
(二)合理组织,用心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 餐前准备
幼儿用餐前一段时间,我们要尽量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户外运动。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
2.用餐前,老师可以简单的向孩子们介绍一下当餐的食谱,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采用诱导法,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些食物的营养在哪里。对于偏食的孩子,我们可以用亲切的口吻告诉他们:今天的这个菜很有营养。我相信每个小朋友都会想让自己的身体棒棒的。同时,可以运用行为语言,抚摸一下有偏食习惯的孩子,给他们一点肯定和鼓励。而在用餐时则不要对他们有过多地关注。
3.用餐时适时指导
用餐过程:要观察幼儿的食量,注意培养幼儿文明用餐的习惯;教师要交给幼儿正确的坐姿和使用餐具的方法;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偏食;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撒饭菜、不弄脏衣服,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讲话。为保证幼儿吃饭时间的良好情绪,教师在幼儿用餐前后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打人了,做了错事,教师一般等他吃晚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教师要保证幼儿心情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更不能禁止吃饭作为体罚手段。针对不愿意用餐的孩子,应以情绪感染为主,尽量不去哄骗,也不许诺、不威胁。老师应该先倾听孩子不吃饭的原因,并给予孩子的正确的解答:如果不吃菜,你会有饥饿的感觉,会在活动时没有力气等等。给幼儿盛饭时,可以有意不要盛的太多太满,留一点菜和饭等到吃完再添,只是在做出及时的表扬或奖励,给予幼儿补强的效果,使幼儿满意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
4.给幼儿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
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很多幼儿被过度的保护起来,被关在一个下狭小的空间里。幼儿园教师工作十分辛苦,要到食堂去饭菜,整理桌子,给幼儿分饭菜,时刻关注幼儿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等等。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⑦]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让他们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如何用餐,如自取食物,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要使幼儿养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教师往往重视保育,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忽视了教育——教育幼儿独立、自信。过多的保护剥夺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致了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
5.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班级融洽交往、互动的场所
教师主动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班级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在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有所发展。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用餐中,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节耐心想打,富于创造性联想。[⑧]宽松、开放的教养方式中,幼儿自由选择伙伴,畅所欲言,不时地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级气氛。这可以使幼儿多方面受益。
6.善于利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影响作用
教师应时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整洁的环境和友爱有序的氛围。对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里,就可以使我们的用餐环境随时保持干净的状态,而老师的行为为也在无声中提醒才对。再有幼儿不小心掉下东西时,对于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和示范,应该这样做才对。再有幼儿不小心掉下东西时,他们也就能自觉主动的捡干净。
(三)重视和加强家园联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⑨]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村中、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两害的用餐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儿保专家刘湘云教授说:“幼儿的用餐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作为过程,收到生物、胜利、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家长和老师的素质、观念、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只有教师单方面做是不够的,因此教师们要与家庭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用餐情况,对幼儿在园表现出用餐的问题也要随时向家长通报,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用餐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传统的教育在幼儿的用餐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病,这就是一个值得幼儿园老师的问题。找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还是教育者对幼儿主体认识不够,没有真正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盲目教育。幼儿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肩上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小小的用餐教育所表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师的文学造诣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这值得我们每个有责任心的右脚工作者认真的思考。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对社会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