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要不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0-08浏览次数:51

“幼儿教育小学化”忽视幼儿身心特点,扭曲幼儿成长天性,带有“拔苗助长”的明显特征。
  未来5年,广东的幼儿教育将在欠发达地区解决好学位紧缺的问题,在发达地区解决好收费以及规范幼儿办学行为的问题。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表示,不能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家长也应该进行监督。教育部门对此将加强检查,一旦发现将要求整改。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的话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有调查显示,部分地区九成以上小学新生都在幼儿园学习过小学课程。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其中不乏珠心算、背诵古文等“高难”内容。有的幼儿园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而在课堂纪律方面,也有老师要求幼儿必须挺直腰板、双手背后,老师讲课时不得插嘴。对于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孩子来说,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的压力有了,他们其实已经提前感受到升入小学后的课业艰难。
  社会上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应试教育模式对素质教育的长期压制,合力推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生成。从小学到中学,优质教育资源总体来说是匮乏的。为了能让自家孩子上好些的小学,家长不敢在任何一个环节上掉以轻心:一方面要调动人脉资源和财力物力疏通关系,争取获得“择校”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以便在面试时顺利通过,在入学后占得先机,获得老师的喜欢和关照,实现幼小的“无缝对接”。幼儿园和某些校外早教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打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堂而皇之地把小学课程搬到了学前教育的课堂上。
  表面上看,小学课程是孩子早晚都要学习的内容,早两年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幼儿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明显的阶梯化特征,必须遵行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教育法则。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强学小学课程往往只能重复训练,死记硬背。这种超负荷的学习方式、超阶段的学习内容,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心理压力,既影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也有损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之产生厌学情绪。可以说,“幼儿教育小学化”忽视幼儿身心特点,扭曲幼儿成长天性,带有“拔苗助长”的明显特征。
  孩子所能用于学习和游戏的时间是有限的,小学课程的学习安排得多了,就必然占去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在某些早教专家看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牺牲了幼儿参与游戏和动手感知世界的时间,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影响幼儿的智力发育。也就是说,在家长和老师的合谋下,幼儿虽然提前掌握了某些加减乘除知识,却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自由伸展天性和智力的良机。而且,过早运用强制性方法会抑制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其自我意识成长之后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以各种方法抗拒学习,拂逆家长和老师的意愿。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不可不察。幼儿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可扭曲。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让他们健康成长;二是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玩得开心,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帮助他们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幼儿园里即使开展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必须按照游戏为主和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切不可以一种过于急切的心态,早早就把孩子绑上应试教育的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