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平视沟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2-05浏览次数:74

并不是每个有爱心的父母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意。怎样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呢?亲爱的家长朋友,让我们在孩子面前蹲下来,和孩子平视沟通。

  一、靠近孩子,使沟通成为可能

  “妈妈,我跑到你眼睛里去了。”“爸爸,我跟你说句悄悄话。”……

  听着这些稚嫩的声音,感到这些孩子好幸福!

  由于身高的差距,父母已习惯于站着与孩子交流,而孩子也不得不仰着头与成人对话。孩子看不清父母的眼神,读不懂父母的表情,大多时候只能根据父母的音调、语气来判断,然后来规划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心灵得不到呵护,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因为父母的“权威”,因为父母的“高高在上”。

  常见的例子:帮孩子穿衣服,家长一般是弯着腰“操作着”,而孩子是“任人摆布”;看孩子画画,呈俯视状看着,不时伸出食指来几句“指点”……

  孩子渴望与家长接触,与父母交流,而交流、接触就是体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的,孩子的情感体验不是父母“机械化”的操作,而是真切的、细腻的。家长朋友,平时与孩子交流时,请蹲下来,使自己和孩子“一样高”,让孩子看清你的脸,感受你的呼吸,心与心靠得更近一些。给孩子一个温暖、敞开心扉的空间,相信孩子更能体验家长的“好”,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发现孩子,为沟通打开一扇窗

  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曾经是著名主持人的爸爸,带着孩子去逛商场,当他领着孩子进入商场时,孩子就开始哭闹,就是不想在商场里面,就在他蹲下来哄孩子时,他发现,在他面前晃动的都是人的腿与鞋子,其他什么都看不到,他突然明白孩子为什么闹了,于是,他把孩子抱起来,让他坐在自己的肩上,这次,孩子也不闹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是的!只有我们蹲下来,以孩子的“高度”去观察外界,我们才能和孩子做个朋友,才能分享孩子的快乐,分担孩子的忧愁,才能发现孩子的喜怒哀乐不是“人来风”、“无理取闹”。

  三、了解孩子,打开沟通之门

  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有时当家长与孩子一起谈论事情时,孩子总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有时家长会很生气,此时,蹲下来,和他谈话,从与孩子平等的高度体会孩子的心情。当你从孩子的高度看一些问题时,你的想法也许会改变。植物学家海德贝利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感悟。”所以,父母要“像个孩子”一样,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相同的生命情调细心体味孩子内心的酸甜苦辣,也要“像个父母”一样,耐心感悟孩子心灵的喜怒哀乐,清楚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体味孩子心灵的命脉。另外,当看到孩子不高兴时,不能将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可以问“你今天的心情好像不太好,为什么不高兴啊?”,这样不仅可以分担孩子的忧伤,而且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倾听孩子,使沟通畅通无阻

  倾听,也就是耐心当好听众,其实听和说是联系在一起的,即使你很忙,心情很不好,但在孩子与你交谈时,请暂时克制一下,无论孩子讲什么,都要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父母很喜欢他说话,以此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正如孩子一回家,兴高采烈地讲述着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如果父母表现出不愿意听或随便敷衍一下或呵斥,那他就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关注的兴趣。相反,如果父母很积极地参与孩子的谈话内容,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述,这样孩子会越来越喜欢讲述,从而关注外界的兴趣也会增加,为说让他更懂得知识的获得。

  另外,在倾听时,一定要耐心地等孩子说完,万万不可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主观地作出判断,以免误解孩子、伤害孩子。

  五、关注孩子,为沟通加上保险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被关注的渴望,他需要关注、需要被“接纳”。儿童心理医生分析:童年时能够得到家长的关注,可以给人一种被爱和信任的安全感,印证自己和这个社会及其他人的善意关系,也可以让孩子学会长大以后去关心别人。所以和孩子在一起,别让孩子感到“你们总在敷衍我”,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敏感,他知道你虽然和他在一起,心并没有属于他,因为他总能判断父母是真心陪他还是“虚情假意”地敷衍。

  因此,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哈哈大笑,让孩子知道你和他在一起时有多高兴,对他最大的肯定就是父母因为跟他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和骄傲,千万不要像音乐学院的考官一样,让他唱个歌给你听听,而是和他一起放声歌唱。